前置仓在一二线城市能够风靡的原因,是由于处于这些城市的消费者生活节奏快,时间成本高,相较于价格等因素,更注重质量与便利性,但将同样的方针转移到二三线、亦或是规模更加小的城市时,这样的方针便会自动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难以扩大规模。
Problem
运营难度大
虽然前置仓可以给用户带来优秀的时间体验,但是对于平台方来说,运营起来难度可不算小:
1.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极大,消费习惯也各有不同。不同的地段需要进行从品类到价格的差异运营,执行起来相当复杂,每个前置仓所辐射的地段就有可能存在消费差异。
2.线上订单不可控因素过多,难以进行完美调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货损或者储货不足的情况。
在提及新零售方面的消息时,你不难看见在文章中总会出现菜场的身影,大家普遍将这两者认为是竞争关系,总认为两者此消彼长,新零售的发展必将给菜市场带来重击,但好几年过去,新零售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得到经验开始衍生出多个业态,菜市场不还依旧在大街小巷里老神在在。
究其原因,是因为菜市场有许多新零售无法取代的优势所在。
买什么东西,都离不开价格。而菜场相较于日渐崛起的生鲜电商而言,价格,便是它无往不利的一把宝剑。笔者曾经去一些上述的电商平台买过菜,叠加着大额优惠券才买的,到了最后实际的价格也仅能做到与楼下的小菜场相当的程度,若是没有优惠券,在注重价格的购物者眼里看来,线上买菜可真不是什么好选择。
在前置仓的加持下,线上买菜所能够购买到的生鲜品类的确是要比楼下的小菜场多,但是相较于规模大的菜场却依旧没有还手之力,且为了保持货损,前置仓里的菜品存储数量并不多,若是买得晚一点,你便经常可以看到已售罄的字样打在图片上,不由令人感到恼火。
大数据的支持的确可以让运营者对各种商品的进货量进行规划,但是像蔬菜肉类这种东西,大家都爱吃新鲜的,种类又那么多,也许今天买了这样,明天就不买了,很难做到有效的调控,而到了菜场,这家没这种菜了,去另一家买就得了,多简单!
你以为菜场卖的只是菜?不,它卖的还有线上购买体会不到的人情味。相熟的人在菜场里偶遇,大家结伴买菜的同时总是会闲聊上两句:最近什么菜好吃啊?孩子挑食吗?有没有什么新的菜谱啊?要不要买点菜回去做着试试?甚至当你常逛菜场和老板熟了的时候,老板都愿意给你饶一点菜回去。
钱不多,但你一天的心情便都会很好,这便是菜场独有的魔力。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城市里的孩子,基本很少能见到实打实长在土里的农作物,有时候连葱和蒜叶都分不清,你若是要是让他们去分辨上海青和高脚白可真算是为难他们了。
▲朝晖六区农贸市场的孩子们
而菜场恰好能帮上这个忙。带着孩子去菜市场里走一遭,一趟逛下来,如果不够,就再来一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带着他一起去买菜,那就更有意思了。笔者有一个外甥,性格虽说不上内向,但也不甚活泼,被妈妈带着去菜场转了几遭,第一次去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只是紧紧地跟着大人,现在都知道要买什么自己喜欢的菜,顺便问店家能不能把零头抹掉了,对于和人的交流也没那么吃力和害怕了。
很多年轻人不来菜场,除去工作的忙,认为菜市场环境糟糕之外,很大的一点,是因为他们不会讨价还价,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去菜场买菜支支吾吾了半天结果还是没好意思还价,等到了下一家摊位,却发现自己被坑了的经历。
摊位多,菜价不明了,是让年轻人很头疼的一个点,但现在却不一样了。
在新零售发展着的时间里,菜市场也并没有止步不前,菜市场的改造是当下的大势所趋。一方面,通过改造之后,市场的环境得到了提升,人走在里面舒服了,菜品看着也更加整齐美观了,随便挑一挑,都新鲜得不得了。
另一方面,智慧农贸兴起,菜场里的所有数据都汇集在了液晶显示板上供顾客实时观看,产品的价格,趋势走向等信息也都罗列其中,菜价一眼明了,菜品安全有绝对保证,对于年轻人来说免去了讨价还价的苦恼,自己亲眼看到的检测结果,吃着还放心,有什么理由不去购买呢?
从出生到现在,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菜场的确已经是一个老家伙了,但那不是日薄西山的衰老,而是在千帆阅尽后沉淀下来的沉稳与干练。它能历经千年岁月而不倒,除了符合中国人价值取向的牢固核心外,更不可缺少的是随着社会变动而进行符合时代的升级改造的变通性,将会有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这块地方,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旧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