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解决传统农贸市场的脏乱差难题?消费者在哪里能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如何改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经营有效对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大型农贸市场,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丰富“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方式陈旧,“脏、乱、差”问题突出,安全隐患大、消费风险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客观上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进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经营对接的条件更加成熟。
近年来,许多地区进行了“农改超”探索,希望用现代超市取代传统农贸市场。但从实践效果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超市经营农产品有其优势,但也有局限性。超市与农贸市场的优势如何兼顾呢?有多家企业进行了实践。
第一,在食品安全质量方面,建立“食品安全‘准入’制度”。每天从源头上对进入市场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对食品质量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来源合法真实、具有可追溯性。
第二,在食品销售买卖阶段,建立“食品安全‘零容忍’制度”。通过监管大队的监察,针对违反有关规章制度,销售过期、变质、破损等商品的情况,实施“零容忍”对待,即对经营户立刻执行“退场制度”,并交由相关政府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在食品价格方面,建立“最高现价制度”。每日设立三种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最高限价。
第四,在食品售后服务阶段,建立“食品‘三包’制度”,包退、包换、报检测,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
第五,在激励经营户方面,建立“1+2基金制度”。基金用于创业扶持、业务服务费减免、租金补贴、优质商户奖励等。
实践证明,“农贸超市”既能发挥现代超市的标准化、安全化有点,又吸纳了农贸市场的评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