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马云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如今,巨头们对新零售的探索聚焦到了“互联网买菜”这一细分领域。
没错,这就是用户真实存在的需求——优雅地买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买到有品质的菜。
有需求就有市场机会,就会成为新零售的又一创新场。
1
巨头纷纷入场,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
美团美菜近日宣布第10家服务站上线。从1月份上海设立第一家服务站开始,美团在上海、北京两地已经共开设10家服务站,而且最近有明显提速的感觉;盒马在对过去两年总结反思之后也开始“做小”,推出盒马菜市、盒马小站、盒马mini、盒马F2等四个新业态;美团外卖的老对手饿了么在被阿里加持之后,今年也变得异常凶猛,宣布要通过与全国各地的菜市场打通合作,以“平台模式”进入500城;据悉苏宁小店的APP中也将加入苏宁菜场模块,4月下旬正式上线……
在几年前的新零售风潮之后,巨头们对新零售的探索为什么又同时聚焦到了“互联网买菜”这个细分领域?
美团是一家多元化比较成功的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进行过非常多新业务的探索,有成功保留下来的,有试试不行关闭的。在诸多经验之后,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总结出如何判断进入一个新业务的几个标准:
一、看这个业务是否符合我们的企业使命,“让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二、新业务所处的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是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新业务所处的行业,用户和商家是否对现状满意。
四、新业务未来的市场规模。
五、跟我们已有业务之间的关系。
第一条其实就是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多元化,可以帮助主营业务深化。从这个标准来看,美团、饿了么、苏宁、盒马都具备入场的理由。比如美团买菜,就是其“Food+Platform”的自然延伸。
从美团战略聚焦“Food+Platform”来看,外出到店里用餐、点外卖到家或办公室这两大典型场景和需求,美团已经解决了。“目前看,唯一尚未解决的,就是在家买菜做饭这个场景和需求”,有业内人士指出。
第二、第三、第四条,本质上是对新业务市场前景的判断。正如开篇所讲,买菜存在着巨大的痛点,用户和商家对现状都不满意,这也就存在着被创新的空间。在作者看来,互联网买菜是一个高频刚需增量市场。很多年轻人和工作繁忙的人,要不就是不愿意进传统菜市场那样的环境,要不就是没有时间去菜市场,但他们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互联网买菜恰好可以激活这部分需求。
第五条,笔者理解就是协同效应,与已有业务是否可以协同,产生更大的增值。这一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业务成功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买菜最后依然可能是巨头的战场,独立创业的新公司会越来越难。
目前来看,几个巨头入场的姿势不太一样。
腾讯还是买买买的风格,以投资的形式进入这个领域。最近的一个动作包括领投了谊品生鲜的B轮融资。腾讯表示,谊品为代表的社区生鲜门店成为了社区门口的菜市场,希望通过属下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助力谊品数字化。
美团则以自营为主,目前是在上海北京两地试点“美团买菜”业务,通过社区化选址自建前置仓,覆盖周边2公里左右的范围。
阿里则是派出了两路兵马分兵作战。其中,饿了么沿袭了阿里的风格:自己不做,只做连接。引入叮咚买菜、菜老包等生鲜垂直玩家入驻,快速扩张。盒马则把“盒马鲜生”化整为零,其中专注“社区菜市场”模式的盒马菜市,将在上海五月花生活广场、武汉后湖欧亚达广场陆续落地。
美团与阿里的做法都是平台化扩张,两者的不同则类似京东自建物流与菜鸟联合运营。
美团这种模式前期投资高、发展速度慢,但可控性好,规模化后效率更高。阿里系的饿了么,所主打的“平台模式”发展快,但可控性差,与其它业务协同性差。目前,在饿了么App中甚至搜索不到盒马鲜生、盒马菜市等同阵营的盟友。
盒马是新零售1.0时代的急先锋,也算是相对成功的样板,但盒马也意识到了社区买菜的巨大机会,探索盒马菜市。苏宁宣布下旬将在苏宁小店APP上线苏宁菜场和预售功能模块,显然是依托苏宁小店做业务的延伸。盒马与苏宁有相似之处,线上线下同步卖,前店后仓或仓店一体。
各个巨头进入的姿势不同,但都是在前一阶段对各种新零售模式尝试、总结后的又一次出发。相比前两年无人零售、疯狂便利店,显得模式更清晰一些,也更务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