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人造肉这一食品新概念掀起了一股热潮,国内外多家食品企业陆续宣布将推出“人造肉”新产品,这一新热点成功引起了资本的追捧。
美国“人造肉”上市公司Beyond Meat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后,其股价在当天收盘时上涨163%,而在中国,“人造肉”概念企业双塔食品等也走势强劲,走出了多个涨停板。人造肉作为食品类概念产品,又是农贸市场中大头业态肉类的替代品,自然和农贸市场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农贸市场在这次热潮中,应该如何作为呢? 什么是人造肉?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什么是人造肉。“人造肉”这一概念在中国其实由来已久,仿制肉食口感的豆制品、面筋和真菌包括素鸡、素肉等都能算作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造肉,但这种传统的人造肉是挤制的植物蛋白(例如大豆或谷物)混合物,通常需要预先烹调并加入人工调味剂和芳香剂。该类产品难以复制与真正肉类相媲美的香味、风味、质地、纤维度和口感,更多时候仅在素食者范围内消费,而限制了更广泛的肉类消费者群体。 人造肉为何受追捧? 了解了目前市场主流的人造肉概念后,即可分析出人造肉受追捧的原因。首先,这源于人造肉技术的充分成熟。新一代植物肉对真肉的全真模拟在双盲对比实验中已经有了较高的相似度,人造肉品牌珍肉在中秋节通过天猫等线上渠道销售了一批“人造鲜肉月饼”。月饼仿制老上海鲜肉月饼,由上海老字号代工。30多名老上海人参与了试吃和盲测对比,近8成的人没有尝出任何区别。 ▲ 人造鲜肉馅饼 其次,从资本金融的角度分析,近年来整个食品行业并没有好的项目或者品类,突然出现了新的食品技术,从前瞻式的布局角度看,食品行业就开始受到资本端的追捧。“人造肉”概念股受追捧,说明金融融资和投资在支持这种新的健康食品的创意和创新。 而人造肉这一新型的技术概念也比较契合目前广为流行的环保思潮。目前牛肉的能效产出比分别是40比1,也就是说,每产生1卡路里热量的牛肉需要消耗40卡路里的热量。对于植物肉而言,这个比例仅为2比1。植物肉的生产效率非常高,也会极大地减少土地、饲料和水的消耗。同时,传统养殖业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且与自然争夺空气、水和土地。如果人造肉能够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会对全球的环保事业带来裨益。 这和农贸市场有什么关系? 目前,虽然人造肉的概念炒的火热,但在国外,人造肉也只是属于小众群体的初级阶段,而在国内则更加小众,但这并不妨碍农贸市场可以利用这个前沿热点来为自己做一些文章。 比如农贸市场可以开展针对试点活动,以与人造肉企业合作的形式,在市场内开设人造肉尝鲜摊位,在摊位中以半销售半宣传推广的形式,提升人造肉在普通群众中的知名度和接受度,若反响较好,即可在人造肉技术充分成熟后直接参与到市场的正常交易中去,人造肉生产企业也可获得来自一线最真实的反馈建议。 以绿色健康环保的理念进行推广运作。前文提到过人造肉对于整个地球环境相比传统养殖业具有更绿色环保的优势,但这样的理念太过于宏观,在农贸市场推广中缺乏落地性。但以此延伸细化,人造肉在培育制造中具有更低的饱和脂肪和零胆固醇,不仅可以吸引到喜欢吃肉但又怕长胖的减肥人群,在普遍具有“肥胖恐惧症”的年轻人中打开市场,还能吸引到农贸市场的基本盘老年人的注意力,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摄入人造肉带来的“三高”隐患要小于真肉。 还有待市场进一步认可 虽然人造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在目前的概念试点阶段,人造肉的价格还处于高点,甚至高过了真肉的价格。这需要在未来工艺进一步完善改进和市场进入充分竞争降低售价后才能全面推广。 消费者对人造肉的认可度也需要提高,很多消费者并不能接受它绿色健康的概念,觉得这类高度加工的食品反而存在更大的安全隐患,人们的传统饮食习惯也很难改变,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适应。 但总而言之,人造肉丰富了食物的品种,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随着人们饮食消费观念的变化,长远来看未来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农贸市场面对这类新兴事物也要提高敏感度,及时适应即将到来的新变化。而现在新概念意义上的人造肉在技术路径上则分为“植物肉”和“细胞肉”两派。前者是大豆蛋白合成制品,类似于传统素肉食品,但新一代植物肉则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大分子物理等技术,将大豆蛋白结构转换成肉类的纤维状结构,实现对动物肉的全真模拟。而后者则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细胞,在实验室培育让其不断长大。“细胞肉”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生产成本非常高且不可控,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前者。
▲ 人造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