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零售业“模式”与“玩法”的不断创新,新零售菜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菜市场具备更强的便利性与亲和力,社区菜市场新零售的基本功能,正在引起新一轮的热度和关注度。
资本瞄准菜篮子
3月28日,“盒马菜市”首家店在上海五月花广场开业。资料显示,盒马菜市的定位是“社区家庭日常所需的一站式解决中心”,主要满足3公里范围内居民的购物需求。盒马鲜生方面表示,菜场会比标准店更小、更灵活,更亲民。
此外,据盒马CEO侯毅透露,除盒马菜市外,今年盒马还要新开另外3种门店——盒马mini、盒马小站、盒马F2。其中,盒马mini进驻县城和乡镇;盒马F2围绕Office商圈,解决早饭、中饭、下午茶的问题;盒马小站则相当于前置仓,为那些盒马无法渗透的区域提供外送服务。
同样主打3公里居民辐射范围的还有叮咚买菜。叮咚买菜成立于2017年4月,并在2018年密集进行了5轮融资,其中包括了高榕资本、今日资本、红杉资本等著名VC投资机构,估值超过百亿元。“移动端下单+前置仓配货+即时配送到家”是叮咚买菜的运营模式,叮咚买菜方面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将此模式形容为“自来水模式”,即用户一旦有买菜需求,菜会像自来水一样连接到每家每户,而“自来水”的源头就是叮咚买菜在上海已经设立的230多个前置仓。
此外,苏宁小店APP上线苏宁菜场功能;百果园将3700家门店改造成“店仓合一”的模式,向全生鲜品类零售商升级;永辉超市一季度开了93家Mi-ni店,打响社区生鲜阵地战;美团买菜继今年1月在上海低调测试后,3月底已开始在北京上线……
近日来,围绕“买菜”这件事,资本市场和行业市场热点不断。最新消息显示,苏宁小店将于4月下旬上线苏宁菜场业务;口碑饿了么刚刚联手去年一年连续拿下5轮融资估值百亿的“叮咚买菜”,全面发力菜市场、定下全国500城的小目标;美团买菜继今年1月在上海低调测试后,3月底也已开始在北京上线……此外,首农与北京罗森牵手进军社区生鲜;而类似于物美、家乐福等老牌超市以及社区团购等新兴业态也在争抢这块蛋糕。
饿了么、美团、苏宁各自的“APP+社区菜场+社区配送”经营模式
用户通过手机app下单,运营商将订单分配给菜市场商户,由商户负责称斤打包,由专人配送至用户家中。类似于餐饮外卖的方式来送菜。
这个被投资女王徐新称为“APP+菜场模式”的新赛道,短短一年时间就已经同时聚集今日资本、红杉资本、高榕资本、达晨创投、琥珀资本、老虎基金等众资本;2019年初,因为美团、饿了么、苏宁等巨头的最新入局,这一赛道显得更加热闹,成为继2018社区团购风口之后,中国生鲜赛道的又一股新变量。
社区生鲜蔬菜配送模式,将会为平台引入越来越多的流量,因为对蔬菜的需求是刚需,那么将会有很大一部分客流量从传统的菜市场模式中转化为平台流量,这种方法也是整合社区流量(特别是高龄居民的流量)同时也是未来服务老龄化社会的缩影。
线上买菜平台如果要吸引与留存用户,那在菜品的价格上不能超过线下,并且在配送给终端用户的时候要更加精细化,这是普通快递达不到的,配送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损耗,方方面面都在增加运营成本。对此,饿了么旗下的叮咚买菜表示,由于前置仓只用于仓储和配送,不用于对外售卖,因此选址就无需考虑人流量、地理位置。另外,前置仓主要服务于1.5公里到3公里的居民,配送员的配送高频、密集,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叮咚买菜目前正处在快速扩张期,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不断开辟新仓,整个公司的盈利还没有实现。据叮咚买菜对经济观察报最新透露,目前叮咚买菜的前置仓达到230多个,日单量超过20万单,按此推算,目前其单仓日均订单量在870单左右,此情形下,其亏损率依然在3.6%以上。
有分析人士曾研究叮咚买菜APP上的品类结构,得出结论:所有品类都在围绕厨房做饭场景,蔬菜种类是核心品类,其次是肉禽蛋。据叮咚买菜表示,叮咚买菜目前有1700多个SKU,蔬菜的需求量确实是最大的。与之对比的是,盒马鲜生被认为更占优势的品类是海鲜,而每日优鲜则主打水果。分析人士因此质疑,叮咚买菜靠蔬菜这类低客单价的生活必需品吸引的用户,是对价格极度敏感且挑剔的客群,蔬菜类订单高频且大量消耗运营成本,而预期中主打利润的高客单价但低频的水产又没能弥补亏损的部分,未来更难以向水果等高价品类扩张。
另一方面,美团在今年1月在上海低调启动美团买菜业务的测试后,也于3月26日宣布启动美团买菜在北京市场的测试,优先开通天通苑、北苑两大居民区的便民服务站。而最新消息显示,苏宁小店日前也宣布将于4月下旬在小店APP平台上线商品预售和苏宁菜场两大重点功能模块。
而区别于饿了么的平台模式,目前美团买菜与苏宁菜市则选择了自营的模式。美团方面称,美团买菜是小象事业部在“深耕生鲜零售,提升消费体验”任务下新推出的测试性业务。目前,美团买菜、小象生鲜,其供应链系统均由小象事业部搭建。
苏宁相关负责人则向记者介绍,即将开启的预售功能是采取先销后采的模式,依托苏宁供应链支持,为消费者提供生鲜商品;而苏宁菜场会针对蔬菜、鲜肉、豆制品、活鱼(现杀)等商品,给消费者提供当天预定,第二天到附近的苏宁小店自提的服务。
实际上,无论是自营模式还是平台模式,互联网平台与菜市场商户的结合最终取得的成果是提升效率。
就如O2O独立分析师、社区电商观察者彭成京所说,菜市场的数据化是顺应商业本质和降本提效发展要求的。这一点对于年轻消费群体的感触尤为明显,过去,中老年人及家庭主妇喜欢逛菜市场,就算现在上述人群也是菜市场中的主要消费群。但也可看到的是,年轻人正在通过手机买菜离菜市场越来越近。
饿了么的数据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撑。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上超过33%的生鲜用户是年轻人,平均年龄为25-29岁,平均每次要购买2-3天的菜量,且单价在40元以上的订单超过63%。而在线上菜场的长期布局下,通过市场内老摊主带动老顾客上线饿了么。过去一年,饿了么生鲜频道上的中老年用户增长速度也超过500%。
未来“菜市场”的发展趋势
“任何没有接触数字化改造的业态都是市场增长的空间。”这已是现代商业发展的共识。而生鲜本就被形容为电商的最后一片蓝海,此时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瞄准菜市场,说明了后者所具备的增长潜力。
不仅如此,曾有生鲜电商从业者向记者表示,生鲜电商的发展在于构建闭环,通过前端线上线下的流量,带动后端物流、供应链的发展,生鲜电商的盈利要靠交易规模实现。而区别于传统生鲜电商的模式,此番在菜市场赛道的角逐,就互联网平台的能力而言,是在完善的供应链和相当的规模基础上,对资源整合和精细化管理能力的考验。
正如彭成京所说,当前的生鲜生意已经进入新零售改造的新阶段,这是在O2O基础上的对场景和数据的精确匹配,比O2O时期对用户数量的要求更高,也更加重视用户质量。但这也意味着,平台在服务到家用户时,需要具备更高的用户数据和消费场景预估上的能力。
同时也有数据显示,目前整个生鲜的线上渗透仅3%,不管是商家还是平台,对整个行业的改造都是任重道远。高继磊称,生鲜的标准化改造远比餐饮更困难,比如活鱼称重、活鱼配送、商品退换货、商品定时达等,所以生鲜对饿了么的创新要求更高、对配送环节要求更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科技引领新零售将充当“排头兵”,未来的社区“菜市场”,将会基于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譬如利用终端线上购买,电子会员营销、社群营销等手段)不断加深与社区居民用户之间的联系,基于技术实现消费者需求信息化,建立以新零售场景需求为导向的社区“菜市场”。
以科技手段实现分析消费者需求,在此基础上充分有效的控制生鲜类产品的流通,达到去库存的目的。同时,社区是零售业态与顾客距离相对很短的业态群之一,而菜市场正是消费的刚性需求,因此以“菜市场新零售”业态为切入点,更能接近未来以需求为导向C2B模式。
智慧零售时代企业如何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的转型升级, 重塑价值链,搭建开放、协同、共享的新一代生态系统和新技术应用架构,零售CIO俱乐部6月27日在深圳召开“新场景、 新技术、新融合——2019(华南)新零售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