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出现在新发地后,全国各地开始对大型农贸市场进行应急监测和排查。期间暴露出来的弊端经疫情放大,为农贸市场管理敲响了警钟。
首先,在不少人印象中,农贸市场似乎一直没摆脱“脏乱差”的固有形象,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污水横流、噪音污染、蚊虫滋生、交通拥堵等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安玉发认为,农贸市场脏乱差问题,与其所经营产品的特点有一定关系:蔬菜带土,叶子容易烂掉,水产品带冰,融化后会把地面弄湿,海鲜、肉制品难免有味道。此外,不少农贸批发市场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那么多的停车位及下水道等污水处理设施,而市场经营者往往缺乏足够动力对那些陈旧滞后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副教授王强则将问题指向农副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成熟。他认为,这个基础设施体系,不仅包括批发市场,还包括冷链、物流、检验检疫,以及处于最末端的垃圾处理等,需要一并进行升级改造。尤其对于像新发地这样的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不只要做到表面的场地清洁,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层面的全程可追溯。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王晓东提出,现在国内不少批发市场仍停留在原始摊商阶段,市场监管还是以收摊位费管理为主。
安玉发也注意到了这点,他说,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行批零兼营,纯粹意义上的批发市场为数不多。实际上,人流如潮、万头攒动并不是批发市场应该追求的。例如,日本、韩国的批发市场就实行批发零售分离、商流物流分离、二次批发商代理等运行体制,减少了批发市场的大量人流,节省了资源和空间,避免了道路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