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年有超过70%的食用农产品,经由遍布全国4100余家农产品批市场进行流通。年交易量过亿的有1300多家。2018年商品交易(批发)市场交易额10089.1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农产品市场交易额8077.5亿元。可以说,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交易发挥着极其重要甚至说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电商强势入场,批发市场进退两难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网络化的商品交易活动日趋增多 电子商务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对信息更加及时、充分的获取。相较于传统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削弱了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相较于传统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更加便捷,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流通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生产者能够直接联系销地批发商,这样就降低了批发市场的批发销售功能。
电子商务在时间、空间、信息等层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促使其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作用有效打破,交易成本得到显著降低的同时,商品流通速度大大加快。 批发市场在电商的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处境堪忧!
二、疫情突降,传统经营管理后劲不足
批发市场主要是产品的大宗交易,最早是自发形成,之后政府引导建设,逐步完善。在批发市场中,有大量同类商品的批发商、经营者聚集存在,区域性、集散性特征明显。批发市场不仅聚集了销售者,同时能够将采购商、消费者大量吸引过来。特别是部分批发市场,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能够有效聚集我国各地的生产商与采购商,同时整合了信息流、资金与物流系统,促使交易成本得到大大降低,商贸流通得到了强化。
我国有规模的农批集散起步晚,观念也稍滞后,大多仍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销售靠吼,管理靠口,记账靠手,经营状态低效且落后,在疫情的放大镜下,暴露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当前存在环境秩序差、管理粗放、食品安全和溯源体系缺失等多重问题。
农批市场的各种问题被迅速推至台前,整个社会经历了两大深刻的意识与行为转变:对互联网的价值达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共识;对农批市场经营管理以及农产品溯源有了更密切的关注。如何高效的运转业务链条,特别是稳定的供货渠道和高效的组织协调,成了农批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自我修炼,升级数字化经营管理
互联网的背景下,挑战往往与机会并生,数字化的经营管理更能提高商户对接效率,通过交易数据、销售数据、成本数据、库存数据、以及进一步会涉及到的产地数据,提高信息化程度与运营效率,去除低效或无效环节,优化产业结构与流通环节,并实现对传统仓储和物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真正实现农批市场标准化、规范化、溯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转型。
作为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批市场关系着市民的幸福指数。传统农批市场应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升级数字化经营管理,重视数据对于决策的指向作用,方能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