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新闻分类
国务院将宁夏中卫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做法确定为典型经验!

宁夏中卫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做法被国务院确定为典型经验,各地加强水产市场一线源头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宁夏中卫农贸市场疫情防控做法

11月12日,宁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转发了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实地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清单,清单对包括宁夏在内的16个省份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中卫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突出“快、准、足、新、硬”,严防死守做好农贸市场疫情防控》作为宁夏的主要经验做法被列入清单。

疫情防控期间,中卫市市场监管局坚决筑牢农贸市场管控防线,严格落实管好人、管好物、管好点的防控措施要求,形成了“快、准、足、新、硬”等特点鲜明的工作做法。

在疫情防控的攻坚关键期, 率先将30家农贸市场临时关停,暂停活禽交易,制定7项防控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并在市场醒目位置进行公示。

全面加强进口冷冻肉及水产品排查,对21家农贸市场、70家海鲜产品店、287 户餐饮经营户和 42 家超市进行摸排,临时下架封存水产品及进口冷冻肉 1130 公斤,对217名直接从事海鲜批发从业人员及443份进口冷冻肉、水产品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

在四季鲜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 24小时入驻值守制度,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商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和市场开办方成立了联防联控工作组,派专人值守、联合发力,深入开展防疫工作。

对市场内开业商户实行申报制,制定出台支持商户复工复产和加强防疫的相关规定,要求商户开业期间必须做好“六个到位”(防护措施到位、清洁消毒到位、体温检测到位、质量查验到位、价格公示到位、宣传发动到位)和“七项防控措施”(口罩、消毒液、体温检测、索证索票制度、明码标价、宣传引导、卫生清洁)。

在中卫市四季鲜市场成立临时党支部,在市场内全天候蹲点值守,开展体温测量、人员登记、群众宣传劝导等工作,每日严格考勤,责任落实到人。

上海公共中转查验库:全链条管控

11月16日零时起,上海启动“中转查验库”,对从上海口岸入关在本市仓储、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的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除已由海关检测和消杀的可以直接放行外,必须统一进入企业中转查验库或公共中转查验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杀。检测结果阴性后,才能放行进入下一环节的生产经营单位。

毗邻浦东机场的公共中转查验库已划出独立区域进行采样和消杀,设立专用月台、专门库区和库位,并成立管理小组,所有进入该区域的工作人员必须换隔离服,做好相应的防疫措施。

围绕 “三点一库”形成进口冷链食品闭环管理。“三点一库”即口岸查验点、港区提货点、市内第一存放点和中转查验库或区域。

口岸查验点由上海海关按照布控要求,提升源头管控能力。

港区提货点由上港集团负责对未经海关布控消杀的进口冷链食品,告知提货人至中转查验库作核酸检测和消杀。

第一存放点由冷库企业负责查验货物信息,做好货物的消杀、核酸检测、出入库记录。中转查验库由各区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派驻工作专班,对中转查验入库货品进行核酸检测等,督促落实消杀、人员防护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水产批发市场:闭环管理

军工路上的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是上海较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此前全市约1/3的货物由这里进出,一个星期的进出货物在1000吨左右。

东方国际水产中心配合政府部门设立联合专班, 把好“大门关”“冷库关”“消毒关”,从源头防控高风险食品流入市场,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把好“大门关”,严格落实“一人、一证、二码、一承诺”。进入市场人员必须带好口罩、测量体温。货运车辆登记车辆、人员信息,出示产地证明、进境核酸检测报告及消杀证明,并签订承诺书,承诺其人、车、货未经过中高风险地区,并对车辆进行消毒。

把好“冷库关”,规定市场冷库全部采取预约制,进库前必须进行货品登记。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包括证照资质复印件、每批次进口产品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报关单、核酸检测报告以及进货单据等,并做好台账。同时设置专门卸货消毒区,所有新进货冻品需进过二次消毒后,方可入库,入库后实行国产及进境货品分开存放。市场还将定期配合第三方抽样检测机构开展环境和样品的核酸检测工作,并督促冷库从业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实行每日两次体温监测,每月一次核酸检测。

把好“消毒关”,就是要加强冷库消杀工作,及时对冷库电梯、月台等公共场所及时进行消毒。督促市场经营户落实主体责任,做好产品台账管理,案板、刀具等工作器具的消杀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市场交易区域、公共卫生区域等落实清洁消杀,严格垃圾分类,确保市场环境卫生整洁。

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冷库保恒温 来源可追溯

位于郑州市的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海产品、畜禽类产品及速冻食品冷链物流批发交易市场——河南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如何保障海鲜市场食品安全?一起来一探究竟。

一大早,物流港中一派繁忙景象,商户们都在忙碌地交易着。郑州市惠济区市场监管局大河路市场监管所所长张浩表示,这里的交易大厅6000平方米,里面的1000多家商户来自全国各地,冷库储存量28万吨,年交易额达700多亿元。他们所对物流港市场的日常监管主要督促市场 把好进货查验关、冷库入库贮存关、疫情防控进口食品市场流通关等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下达监管文书620余份,确保了整个市场的食品安全。市场内商户被评定为省、市、区食品安全示范店数量分别为1家、5家、16家。绝大部分商户风险等级评定为A级。

物流港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迅表示,由于整个物流港商户多,管理难度大, 网格化的管理有利于责任到人 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每个商户都是‘透明人’。”张迅解释道 ,“商户都是一户一档,信息不齐全禁止进入市场。”不同片区商户的档案被规整在不同档案盒内,档案盒中的档案袋上写着商户的姓名、联系方式及摊位号等信息。打开档案袋,里面存放着入场食品销售者基本信息表、食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书、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及营业执照等。

不仅如此, 各个商铺都要亮证经营。每家商铺墙上都贴着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为随时提醒商户规范经营,墙上还张贴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这是物流港制订的,对食品进货查验、进销货台账等都作出了明确要求。

食用海鲜,大多冷冻贮存、冷链交易,这对冷库提出很高的要求。在物流港, 产品进入冷库之前须过入库查验这一关。据介绍,入库前,商户通过一款叫做 “溯源通”的软件把需入库商品录入系统,生成产品入库二维码。通过这个二维码查验食用农产品产地或者来源证明文件、合格证明文件。没有合格证明的食用农产品严禁入库。所有的信息通过核对之后,工作人员会为商户开具食用农产品入库凭证,商户依据凭证将产品存入冷库。

为阻断疫情传播渠道,物流港设32名消杀人员专门负责进口食品的消杀。入库之前,每一件进口产品都要进行 六面消杀(即对产品的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全方位消杀)。

对于温度控制,物流港在全国首次提出“温控是食用农产品安全的保证”的说法。为了保证冷库平稳运行,整个冷库24小时不间断值班,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冷库的动态,一旦某个地方温度有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及时调控。

物流港的冷库采用的是双回路供电,万一大面积停电或者其中一条线路有故障停电时,另一条线路可以马上切换投入使用,确保永续供电。此外,冷库的温控系统还储存了近三年的温度监控记录,有需要时可以随时调出数据进行对比。

张迅介绍,中原四季水产物流港的每一条鱼,都能随时查到其成长海域、交易全程。

人民日报:食用进口冷链食品 感染病毒风险很低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表示,近期,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另外一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加大了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力度。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这从侧面说明,中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过加大监测以及其他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从而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

“总的来看,阳性率是比较低的。”李宁说,“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自从发现冷链食品的包装和疫情有比较大的关联以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表示,目前感染事件都发生在低温冷冻食品的流通环节,如卸货、搬运等操作过程。做好消毒处理, 食用进口冷链食品,风险很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