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前,一场摄影展竟在菜场中铺陈开来。
虹口区三角地虹湾路菜市场,每个摊位前,摞着几只运输蔬果的空纸箱,搭起相框架,配以照片与娟秀的字句,勾勒出一个个温情的碎片。照片中定格的故事主角,对应的正是眼前辛勤忙碌着的摊主们。小人物的故事千姿百态,吸引了来往的市民驻足品读。
城市生活中,总被匆匆掠过的菜摊,忽然间有了温度。
菜场里的文艺摄影展
菜场,大城市里的小角落。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一脚踏进这热闹的市井气息,购买生活所需后匆匆离开。
五一节前,虹口区三角地虹湾路菜市场却陡然生动起来:一场名为《城市微观——菜场人文》摄影展,将摊主的故事用照片、文字进行了一场活色生香的呈现。
眼前的摊主即展览作品中的人物,给予观展人强烈的代入感。他们不再是面目模糊的忙碌身影而已,他们或是父母亲,或热爱读书,或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
在这些故事背后,在小小一方旮旯里,他们都用饱含热情的面貌迎接生活。
平凡人的故事
肉摊小刘:闲来无事就爱翻看书,爱读杨澜的书,也爱阅读与美食相关的书籍。
精品牛羊肉的摊主小刘今年32岁,一米五多的娇小个子,有双圆圆的大眼睛。和她聊到美食与书籍,整个人神采飞扬。摊位旁展出照片,是小刘在菜场闲暇时用Kindle阅读朱赢椿的《肥肉》。
小刘之前都是卖衣服和化妆品的,2020年12月才开始“跨界”来菜场做买卖。“反正都是销售嘛,对我来说没差,一样都是服务客人嘛。”刚开始有客人买冷冻羊肉,她切不动,就咬牙用尽全身的力气,哐哐下刀。“一开始确实不会,但我不想被人看扁。”
她喜欢杨澜,“我觉得她好温柔,很女人,同时又非常有力量。”小刘的孩子刚刚9个月,在安徽老家,她每天只能打视频盯着孩子看,“当然想,想也没办法啊,不过这次五一宝宝应该会来上海玩,”圆圆的大眼睛笑成一双月牙。
光头大叔:所有丸子都是早上起来亲手做的,做了好几年了,有挺多回头客!
光头大叔54岁,卖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肉圆。他原先在万安路的新市菜场做了8年,搬来虹湾菜场后,不少客人惦记着他做的肉圆,特地跑来当回头客。
大叔坐在玻璃隔间里,绞肉机和菜板清洁得干干净净。他每天7点准时到菜场,用新鲜的鱼现杀现绞,捏成扎实美味的肉丸。
“我不加那些花里胡哨的添加剂什么的,我自己家小朋友很爱吃我做的丸子。孙子今年都4岁啦。只要他想吃,我就还继续做丸子。”大叔粗犷的外形之下藏着一份温柔细腻的爱。
自产自销的管大哥:我自己的菜,自己种,自己卖。
辛勤劳作的他最近没有食欲,开始盼着夏天的到来。“我最爱吃西瓜,我们家自己种瓜,可甜了,到时候也会带来卖!”
菜场里的摄影展,成了摊主、居民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