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新闻分类
农批市场如何“+互联网”

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80%的农产品经由遍布全国的约42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组成的网络进行流通。农批市场既是农产品流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也是既得利益者。然而,生鲜电商浪潮越发汹涌,农批行业已然感到强烈不安,各地多家大型农批市场均开始试水电商转型。

面对行业再造,农批市场和生鲜电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国农批市场龙头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现代化流通设施和世界先进的电子拍卖交易模式,而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新型农业公司也开始布局农业中上游,发力全产业链。在农产品流通的中下游,一个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充分结合生鲜电商,更好地解决行业问题,最终完成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本地化市场与不同电商平台的可能合作方式有如下几种:

本地市场与垂直电商

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与本地化的垂直电商合作,出租或提供基础设施,共同搭建跨线上线下的销售体系。甚至可以利用本地知名度共建品牌渠道,把市场辐射范围内的零售终端收编为共同品牌的线下终端,让零售终端在自营的同时,承担配送站点的角色,把线上订单导流给客户临近的零售店,实现就近配送或者客户线上支付,就近自提。

垂直电商的配送任务分散给无数的零售店或者消费者自提解决,甚至可以搞社会化快递,将某个零售店周边的小范围密集配送任务外包给附近的闲散劳动力。

以上合作中,本地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品牌知名度降低了电商平台的硬件建设成本,配送节点建设成本,以及品牌营销成本;而电商平台良好的线上运营能力和客户维护能力又进一步丰富了农批市场的品牌内涵,减少了中间环节,延伸了其与本地客户的关联面,增强了对本地市场的控制力。

本地市场与B2C(企业对消费者)平台

农批市场巨头做B2C平台的话,既没有先发优势,又没有流量优势,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去培养市场知名度,而且有先行巨头挡路,成功独树一帜的可能性不大,所以B2C平台不是一个起步的好选择。

但是可以先利用已有平台开发B2C业务,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增加客户关联面,为以后搭建平台做准备。一个本地化的农批市场,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和第三方物流,选择市场内优质产品,最好是海外产品或基地产品,利于稳定货流和品控,做爆几款单品,形成品牌后,进而再扩大选品范围,培养更多供货商稳定供货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知名度和供应链控制能力,最后再自建平台导流。

本地市场与B2B(企业对企业)平台

深圳农产品公司搞了几个大宗产品的B2B电子交易平台,但都是针对白糖、茧丝等容易标准化的产品。生鲜方面,国内比较成形的B2B电子交易品类就是鲜切花的电子拍卖,但也是对手交易和现货拍卖两种方式并存,并未实现产品远程交割,需当场看货估价。原因就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依然不高,追溯体系依然不完善。大多数农批市场连电子结算都没有,但是,不可否认B2B电商平台是龙头农批市场转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先利用电子结算工作培养用户习惯,回过头来还得继续研究产品标准化。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不妨放手一试,但前提是先聚拢一批优质基地作为上游客户,把产业链上标准劳动集中起来,放开种植和餐饮等多样性劳动,这是整个模式的最大努力所在。

(原载于《农民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