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时市场内,周丙松守着自己的摊位。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阎勇)全市面积最大集贸市场——占地11000平方米的纱帽市场正在改造,600多经营户至少有1300多人需要就业,何去何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化整为零”,既保障就业,又保障市民菜篮子供应。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纱帽市场,始建于1987年,是一座综合性集贸市场,占地11000平方米,固定和流动经营户600多家,以一家经营户2人计算,解决了1300多人就业,日人流量达2万多人次,是全市最大的集贸市场。

  现在,纱帽市场提档升级改造。经营户怎么办?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征求多方建议,“化整为零”:一部分转移到空闲的车都停车场临时市场,一部分有批发业务的经营户,利用通江一路600米“断头路”(一段还没有通的道路尾部),做起蔬菜批发生意。

  58岁的周丙松在市场卖菜20多年。女儿已出嫁,夫妻两人不等不靠,现在在临时市场卖黄瓜、冬瓜等新鲜蔬菜,“我们每天凌晨4点多起床上班,到中午12点就下班啦!”周丙松说,原来临时市场自5月20日开市以来,每天下午要消毒,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在的生意相对还是差些,但是好歹有一份收入。

  临时市场水产品经营户彭祖刚说,临时市场的水、电费用都是政府承担,不收取经营户任何费用。“生意确实不如以前的纱帽市场,但这是过渡阶段,能够理解。”彭祖刚算了一笔账,在纱帽市场生意好时,一天可以有3000元左右毛收入,目前临时市场生意好时一天毛收入1000多元。

  “临时市场有300多摊位,还有一些流动经营户。”纱帽市场服务部主任曾庆丰介绍,虽然经营户生意没有以前好,但这只是暂时的。

  另外还有70多位经营户,也主动转换角色做起蔬菜批发生意。在通江一路一处700米“断头路”,政府划出一段路开办“纱帽夜市蔬菜销售点”。这些经营户有的销售自家种的蔬菜,有的每天从白沙洲市场批发蔬菜回来卖。6月30日11时许,长江日报记者在这里看到,这段圈起来的路面干净整洁,由于是晚上营业,白天经营户都休息去了,空荡荡的,现场有板房、有冰箱,还有雨阳棚,满足经营户需要。

  由于纱帽集贸市场改造,已在打围设计中。外围还有些空地,住在附近的一些经营户,就地“见缝插针”卖菜。53岁李青山女士卖菜有25个年头,她说,卖菜虽然辛苦,但可以自食其力养活家人,只要勤奋,养活自己不是问题。

  据纱帽市场中心负责人王卫国介绍 ,现在市场面临改造,政府积极想办法,化整为零,让市场内600多经营户1300多人保住就业,也保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