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深圳市深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话:400 059 2068

手机(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地址: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龙城大道31号金地凯旋广场4栋3502

网址:www.sinxinit.net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形势、挑战及策略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动态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形势、挑战及策略

发布日期:2018-12-04 作者: 点击:

2016年8月29日,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包括协调推动村务公开、社会治理、医疗保险、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利用“互联网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产品,增强信贷、保险支农服务能力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方向。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条件具备、环境良好、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制定有效策略,稳步推进。针对上述问题,本刊课题组特撰此文,意在拋砖引玉,就教于各界专家。


“互联网+”的旋风席卷各行各业,正在重塑产业经济新形态,也使“三农”金融服务迸发出新的活力。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带动下,“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机构“三农”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金融服务站在时代风口,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但同时,“互联网+三农”体系复杂,新形势下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发展形势与前景分析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创造基础支撑


1、 农村基层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渗透持续深入


2015年末,全国所有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已开通宽带,12316国家“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全国“农信通”用户数突破1 亿户,全国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金农工程”一期已建成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1 500 多个。2014年以来,农业部已在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6 个县开展进村入户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站7 940 个,涵盖农资配送、农产品物流等多个领域,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提供信息服务。


2、农村互联网应用快速提升


据统计,2015年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95 亿人,年增长率为9.5%,是城镇网民增速的两倍;特别是农村手机上网人数达到1.7 亿,比2014年增加2 391 万人,增长16.3%。全国480 万农民工和大批高校毕业生的返乡创业,有力带动了互联网意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提高。


(二)农村发展环境深刻变革,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创造新需求


1、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需求显著提升


从生产环节看,越来越多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将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通过远程自动控制生产和监控质量,实时智能调配产销计划与生产资料采购。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已达10.20%,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从销售和流通环节看,企业积极发展电商销售渠道,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超过3 000 家,初步形成了包括期货交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农产品B2B、农产品网络零售等在内多层次的立体销售体系,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众筹等互联网供销和流通新模式不断涌现。从组织形式看,当前“零散”型的土地和组织模式已不适应于新技术生产的要求,规模经营势在必行。在政策和技术的驱动下,截至2015年末,全国种植面积50 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有300 多万家,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48 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 万家。互联网技术在信息获取和管理效率上的优势,助力涉农市场主体成为组织农业生产、带领农民致富的中坚力量。


2、农民消费转型升级,农村电商迅猛发展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率先瞄准“三农”这一广大的领域,农村电商快速发展。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宝在短短的一年时间新增的农村用户就超过2 000 万人,目前农村支付宝用户已达到1.4 亿;电商巨头的京东金融自建的物流体系已经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2015年,农村网民网购用户规模达9239 万人,农村地区网购交易额达到3530 亿元,同比增长96%。


(三)战略规划密集出台,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1、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从战略高度引领互联网服务“三农”发展方向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次聚焦“三农”问题,彰显了“三农”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更多次提出要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改造升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并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2、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快推进,从政策层面为互联网服务“三农”创造基础条件


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是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惠农政策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2016年10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3、农村电商扶持政策不断加码,从操作层面搭建推动互联网服务“三农”的全流程平台


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要从基础设施、要素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加大涉农电商的扶持力度。2015年3月至11月,相关部委针对农村电商发展密集出台指导意见,要求加强电商基础设施的规划衔接,在全国范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4、 电商扶贫备受重视,从资源配置方面对互联网服务“三农”提出新要求

2015年12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明确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并明确要求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2016年3月,人民银行、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扶贫办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精准对接金融需求,精准完善支持措施,精准强化工作质量和效率,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根基,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二、内外压力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不仅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升级,更是跨界融合和深度资源整合,需要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人才的全面建设。尽管“互联网+三农”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从纵向与传统比较,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仍存在诸多挑战。


(一)跨界融合门槛降低,行业外部竞争日益加剧


1、互联网公司凭借电商优势在农村“跑马圈地”


阿里巴巴先后推出“千县万村”和“智慧农村”计划,建立了一套“政府+农户+合作社+网店协会+淘宝网”的合作机制。截至2015年6月末,农村淘宝已覆盖了17 个省,建立63 个县级中心,1 803 个村级服务点。京东采用“县级服务中心+京东帮服务店+乡村推广员”的模式,建成700 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 200 家京东帮服务店,发展了约12 万名乡村推广员,推广电商业务和消费信贷产品。


2、农业龙头企业加速“互联网+三农”转型升级


顺应“产融”结合趋势,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产业链整合,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大北农通过企业管理平台帮助养殖户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搭建涉农电商平台“智农商场”发展农资、生猪交易服务,并基于养殖户和经销商的经营情况和交易数据,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等多元金融服务,仅2014年放贷额就超过11 亿元;新希望集团通过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向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扩大自身饲料及其他产品销售规模,不断加强重点客户对公司的依赖度。


3、互联网金融公司以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引领潮流


翼龙贷通过P2P模式把农村金融需求与城市富余资金相结合,目前已覆盖全国1 500 个县,交易额超60 亿元。“尝鲜众筹”“大家种”“聚土地”等农业众筹模式不断涌现,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扩大销量,促使农业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建立长期供求关系。


(二)理念技术人才支撑不足,行业内部升级压力巨大


1、“互联网+”服务理念有待提升


虽然银行业已搭建起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但是不少银行从总行到分行以及各业务条线仍是按照传统思维做业务,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与服务配合不足。特别是基层行的业务管理和客户营销仍然采取传统产品的思路,业务流程长,审批层级多,管理方法中没有很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难以适应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对外宣传上,很多银行缺少统一的互联网产品品牌,外界对银行业的“互联网+”服务理念印象不深。


2、金融科技的管理和研发能力亟待加强


与市场和业务管理对科技支撑的需求相比,不少银行在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大数据应用、新技术跟踪、迭代开发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加上近年银行业科技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开发力量青黄不接,使得科技支撑业务需求更加显得力不从心。


3、业务模式和产品设计还需要深刻转型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分布广阔,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文化风俗差异较大,因此对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极高。加之涉农服务产品需要更加清晰、简约、友好,势必对银行业“互联网+三农”产品的设计思想和服务意识提出更高标准,并对现有理念与习惯形成挑战。


4、人才供给与互联网金融业务需求错位


相对于互联网金融对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高要求,银行业县域及以下的业务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传统银行业急需补充既懂“三农”又懂“互联网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换言之,人才结构和人员素质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管理需要建立完整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可持续机制。


三、应对策略与路径


顺应“互联网+”与“三农”融合发展趋势,更好服务“三农”,银行业必须全面推进“互联网+”服务“三农”战略布局,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产品,尽快打造银行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


(一)立足优势、突出重点,全方位实施互联网金融优先发展策略


其一,打造“互联网+三农”的惠农圈和农业产业链。利用互联网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以“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为载体,以移动终端为触角,打造面向农村地区的基础金融服务圈层;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嵌入农业产、供、销全流程,实现农业订单、资金、物流信息的无缝衔接,发展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式金融服务。


其二,树立数据和生态两种理念。树立数据理念,是利用银行业掌握的庞大“三农”客户信息,建立三农数据模型,充分开展大数据分析,为“三农”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便捷的金融服务。树立生态理念,是按照个性化、实时化、智能化、场景化的要求,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环境和生态,提高客户的服务黏性,提升客户体验。


其三,建设金融、电子商务和社交生活三大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服务场景化要求的具体体现,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农村生产生活全局。通过着力创新三农网络支付、涉农网络融资、惠农投资理财、助农信息服务和农业供应链金融五大产品线,形成以三大服务体系为基础,以五大产品线为支撑的场景化金融服务体系,生动诠释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内涵。


其四,坚持城市与农村、线上与线下、产业与个人、银行与社会四个结合。其中,城市与农村结合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结合是指线上和线下金融服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高效率和安全性的统一;融资与融智结合是指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户发展良性互动,齐头并进;银行与社会结合是指银行以开放的态度,依靠行内和外部资源丰富数据来源,优化服务场景,实现合作共赢。


其五,服务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农村转移人口和贫困户五大重点客户群体。其中,农业龙头企业是通过“1+N”批量服务涉农龙头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集群;专业市场是围绕其信息化改造趋势,通过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采集,批量服务产地、销地等农业专业市场群体;专业大户与家庭农场是利用内外部大数据资源,为其提供标准化的网络融资和支付产品;农村转移人口是顺应农民市民化趋势,提供集土地流转、在线消费信贷为一体的综合产品服务;贫困户是通过产销对接、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


(二)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全产业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各项工作


1、构建农村金融生态,推进普惠金融全覆盖


首先,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做农村地区的“服务者”。围绕“三农”客户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打造移动钱包或发展多种类型的远程支付,使惠农金融服务能够“进村、入户、到地头”,解决农村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其次,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做农民生活“贴心人”。既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资源,为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也依托供销社系统资源,为农户提供涉农信息服务,同时加强与各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合作,为农户提供生活服务。

再次,强化金融知识普及,做新金融理念的“传播员”。例如,依托惠农通服务点设立“农村金融消费者教育点”,定期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将农民支付方式由现金支付、银行卡支付引导到手机支付,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体验,培育农民现代支付习惯;开展农村地区信用意识的启蒙和培养,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防诈骗教育等。


2、建设涉农电子商务体系,优化线上金融场景


一方面,打造综合电商服务平台。加快银行业自有电商平台建设,健全运营体系,对接外部成熟涉农电商平台,并在电商平台嵌入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通过电商模式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两大难题。为涉农生产企业打造线上“e-ERP+电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其提供“拎包入住”式电商管家服务,助力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电子商务发展。

另一方面,带动县域批发链电商化。以E农/E商管家平台为依托,提供经销商管理、商品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等管家式服务,智能撮合商品批发方与农产品供应方,满足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园区、批发零售商、餐饮商超学校等客户的农产品批发需求,并提供支付结算、对账、信用中介等金融服务,提高农产品在县域批发中的流通效率,助力本地农产品上行。此外,构建农村电商驿站。设立并发挥“惠农通”服务点的辐射作用,构建农村O2O电商场景金融生态,将“惠农通”服务点建设成为集商品信息、销售体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村电商+物流+金融服务驿站,并为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提供商品信息发布和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农业全产业链整合,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以金融服务为杠杆,助力打造智慧型农业龙头企业。准确把握农业龙头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趋势,提升对企业的精准化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以信息服务为依托,助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融合。结合国家“互联网+” 现代农业战略,推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全面升级。加强互联网平台优化,拓展交易撮合、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远程咨询等功能,为“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提供利益共享平台,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客户延伸。

三是以管理服务为抓手,助力涉农小微客户发展壮大。针对不同涉农行业的小微客户,在互联网平台中分行业开展应用创新,为其提供管家式、一站式接入服务,提高小微客户的管理能力,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4、构建涉农大数据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其一,多方合作,探索建立涉农大数据中心。积极与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对接,广泛接入政府、金融机构、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等涉农数据,搭建全国统一、种类丰富、开放合作的动态涉农大数据平台,破解涉农数据“短板”。

其二,优化准入,完善涉农主体评价模式。对于涉农产业链小微客户,着力改变传统基于单一企业视角的主体评级模式,探索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角度形成“主体评级+债项评级”新模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其三,数据驱动,创新网络信用融资产品。以数据分析决策为基础,面向三农客户提供批量化、自动化运作的网络信贷产品,深挖三农客户资产业务价值。

其四,利用大数据提升涉农风险管理能力。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估模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模型建设,防止模型“老化”,提高模型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区分能力;尝试开展互联网处置三农不良资产,提升风险处置能力。


5、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广纳资源实现生态共赢


第一,强化项目合作,提升协同效应。结合农业部“农商互联”工程,共建“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结合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程,助力农村电商生态建设;结合供销总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

 第二,强化组织合作,充实基层力量。例如,建立村级金融合作服务站、探索村级代理人机制以及探索金融干部下乡模式等。

第三,强化商业合作,实现互惠共赢。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电商合作生态体系。与京东、苏宁和地方优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合作,共同打造农村电商服务新模式。二是打造“互联网+土地”金融服务银行。顺应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变化,与各类土地流转平台合作,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合作完善信贷支持体系。加强与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等第三方增信机构的合作与平台共享,保证三农网络融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业网络信息》


本文网址:http://www.sinxinit.net/news/923.html

关键词:

近期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解决方案       |     产品与服务       |        客户案例       |       新闻资讯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中科深信       |

联系我们

微信:18129918580     13392192523

电话:4000592068

研发中心: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龙城大道31号龙城金地中心3502

生产中心:东莞市凤岗镇东深二路66号天安数码城N2栋1202


微信公众号

抖音号

  • 在线客服
  • 联系电话
    18129918580
  • 在线留言
  • 手机网站
  •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