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散落在街边的菜市场的雏形是第一代菜市场,那么经过了几轮升级,拥有“高科技”的菜市场就像工业4.0一样,涅槃重生为全新的“4.0版”。今年7月底,蜀山区首个“智慧菜市场”——潜山北路菜市场完成升级改造并正式纳客。这个全新的“4.0版菜市场”让不少顾客眼前一亮:超市化模式告别“脏乱差”环境,产地和流通环节溯源保障食品安全,地下停车场解决道路拥堵顽疾。
从最初的“街边摊”到“大棚市场”,再到后期的“标准化菜市场”……菜市场的提档升级是城市发展的一方缩影,作为见证人与参与者,蜀山区商务局市场中心副主任孙东滨亲历了每个发展阶段。
“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市民常见的菜市就是骑路、小道街巷式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属临时性,我们称之为‘赶街式’。”他回忆,到了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为了搞活农副产品交易流通,政府鼓励工商行政管理局、乡(镇)、材(居)兴办大棚式农贸市场,根据统计,当时蜀山区有11个这样的农贸市场,现在也留有7个。到了2000年农贸市场发展速猛,社会上各种经济形式办的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蜀山区的农贸市场数量增加到21个。
城市在发展,市民对菜市场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蜀山区开始实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将矛头对准“脏、乱、差”现象,共提档升级23个,在全市最先完成“标准化菜市场”的改造。
“菜市场关乎市民日常生活、食品安全以及生活品质,具有公益、民生属性。” 孙东滨介绍,今年起,按照合肥市《示范菜市场建设规范》要求,蜀山区开始启动提档升级工程,目前,蜀山区已建成开业3个市级示范菜市场,超额完成了新建示范菜市场目标任务。
楼下商超楼上菜市场,配有中央空调、排风系统、停车场,逛菜市跟逛商场一样舒服……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潜山北路与史河路交口的潜山北路菜市场,这个全新的“4.0版菜市场”让人眼前一亮:整个菜市场分上下两层,楼上经营新鲜时蔬、水产鱼肉、活禽蛋类等,楼下则有特色小吃、杂货铺以及精品超市等。
这个“智慧菜市场”的科技感还远不止这些,目前,潜山北路菜市场正在建设“快速检测室”,一站式对售卖的水果、蔬菜、肉禽、水产品进行质量把关。记者了解到,这也是目前我省首个设在菜市场里的“快检室”,最快今年年底就能投入使用。
届时,每天早上,检测人员都将对市场内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样快检,当检测数据出来后,检测结果三分钟内即在液晶公示牌上进行公示。